2)第130章 高澄设宴_重生北魏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澄代父王饮。”

  高隆之赶忙起身回敬,说道:

  “隆之才德不著,得蒙高王信重,引为心腹,才有了今日显贵,隆之自当尽心为高王与世子效命。”

  说罢,与高澄对饮。

  提着酒壶,高澄再满一杯,对司马子如道:

  “司马侍中慧眼识人,与父王相交于微末,澄又与道融(司马消难)交好,你我两家算是世交,但愿这份情谊能被子孙延续。”

  这种时候高澄当然不会去提司马子如在高欢举义时,选择支持尔朱氏,纵使受到猜疑被逐出洛阳,也没有前往河北投奔,而是往南岐州赴任。

  纵使老辣如司马子如,听到高澄这番言语,也不禁心潮激荡,两家情谊真要能被子孙延续,将来就是与国同休的富贵。

  他强掩激动道:

  “高王气度轩昂,少有之人杰表,子如非盲,自能望见一身英雄气,世子与道融情意相投,于我而言,已是幸事,有怎敢奢望子孙人人都有这番造化。”

  高隆之、司马子如与李元忠不同。

  李元忠身为赵郡李氏宗主,上次宴会迫使他交出大量隐户,因此心生忌惮。

  高隆之名义上是渤海高氏子弟,但人人都知道他本姓徐,只不过父亲被人收作养子,这才改为高姓。

  司马子如倒是货真价实的前晋宗室,出身也算官宦子弟,但收留隐户的先决条件是有世代积攒的田亩安置他们,司马子如世居北疆,六镇起义后,拖家带口南奔,家业早就被他舍弃了。

  高澄与三人交流感情后,终于步入正题。

  “父王授澄以吏部尚书,可谓寄予厚望,如今朝堂吏治得失,诸位想来也是清楚的,还请诸位能以良言教澄。”

  李元忠一听这话,终于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他就怕高澄又瞄上了家族哪项利益。

  即使身为赵郡李氏的宗主,也不能几次三番出面做主退让宗族利益。

  眼见高澄是冲着吏治去的,李元忠自然无惧,他过去的人设是河北首善,能当首善的人,自然不缺钱财,也没必要为了收受贿赂败坏经营数十年的名声。

  于是李元忠对停年格与贪腐两项问题侃侃而谈,极力建议高澄废除停年格,打击贪腐。

  高隆之对于李元忠的提议,就差举双手赞同,他本就是一个着眼大局的人物,不然历史上的高隆之也不会出头将官吏冒认一事公之于众。

  而司马子如却对贪腐避而不谈,大肆抨击崔亮的停年格所造成的懒政惰政等不良影响,认为吏治败坏的根源就是停年格的颁行,只要重新构建良好的官吏升迁体系,官场风气自然会好转。

  高澄将三人态度都看在眼里,在言语上充分肯定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地举动,之后便只与众人闲聊家常,不再细谈公务。

  临别之际,李元忠特意放缓了脚步落在后头。

  待司马子如、高隆之先走,李元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