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4章 赎金(3000)_重生北魏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各地,凡是会水的将士,无不踊跃报名。

  这种踊跃并非没有原由,只因为水师属于中兵编制,属于外兵编制的州郡兵们自然是要牢牢把握住,毕竟大伙都觉得,若非那些鲜卑将士大多不会水,这等提升待遇的好事,还真轮不上他们。

  其实这一点,众人都是想错了,哪怕鲜卑将士会水,高澄也会用汉人来打造水师。

  在六镇鲜卑没落以前,高澄不可能在步骑军中大势吸纳汉族子弟。

  原时空中,宇文泰之所以向汉人敞开军队的大门,也是因为邙山大战以后,鲜卑军事力量几近消亡。

  如今高氏麾下步骑战兵超过二十五万,无需、也无力再去扩充陆上武备,故而新建的水师,正是提升汉族话语权的主要途径。

  虽然在古代,水师影响力远不如陆上步骑,但有,总比没有好。

  高澄比谁都清楚,如果军事力量始终以鲜卑等各族胡兵为主,那么汉化也只是空中楼阁。

  现今只占据北地,超过二十五万步骑稍显臃肿,但等夺取了江南、蜀地,扩军自然顺理成章,而扩军主体,必然是以汉军为主。

  高澄通过汉胡杂居的方式,在河南之地逐步缩小六镇鲜卑与汉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在军中缓慢提升汉人比重,等到汉军能独撑一片天的时候,汉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过设想虽好,但风俗不同的两类人群杂居,矛盾自然时有发生,在休养生息的同时,缓和两方矛盾,将是高澄未来数年内,最主要的任务。

  万事开头难,可只要把这难关熬过去,前方将是一片坦途。

  为了缓和矛盾,高澄在善待六镇迁民,比如免去他们五年租税的同时,也要求司、陕、广、梁四地长官在平素处理汉胡争端时,做到公正公允,不偏不倚。

  不能只顾着笼络六镇鲜卑,而疏忽了汉民感受,六镇鲜卑人虽然是高氏的根基力量,但是汉人才是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所有者,他们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古代,一个违背绝大多数人口利益的政权,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随同高氏创业的六镇鲜卑,未来也会堕落,毕竟父辈们在战场上厮杀,拼死拼活,出发点是为了让儿孙享福。

  无论如何,汉人,或者说民族大融合后的汉人,才是未来支撑起政权的主体力量。

  现今六镇民户大多聚集在陈元康、司马消难、张子齐、赵彦深四人治下,高澄也会时刻关注他们以及下属郡守,在处理胡汉纠纷时的具体做法,谁要是把屁股坐定了哪一边,有失偏颇,激化了民族矛盾,高澄也绝不会顾念昔日旧情,而放任不管。

  事情轻重,他都已经与四人说明白了,毕竟都是自己亲信,不能搞不告而诛那一套。

  而作为高澄心腹的他们,也无需看旁人脸色,哪怕鲜卑民户中有人搬出某一位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