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0章 活字印刷_大唐:开局参与玄武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需要召集人手了,普及法典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一件事。”沈青找了张椅子坐下,说道。

  自从椅子的设计图被沈青交给木匠之后,这种从未有过的舒适的家具便开始风靡整个大青山。

  “还有比普及法典更加优先要做的事情?”祝年的眼神中有些疑惑,她歪了歪头问道。

  “这件事情完成之后,那可真的是普及法典最好的基础了。”沈青有些神秘地说,然后拿起一支笔,随手找了张白纸画了起来。

  这便是沈青回忆起来的,北宋民间发明家发明出来的,可以称得上中华民族的骄傲,文化传播的风帆的,活字印刷术。

  考虑到如今不算成熟的铸造技术,加上铜成本较高,铅又有着如今难以避免的危害性。

  沈青想了想还是决定先不要一步到位推行金属活字,而是采用原始的胶泥活字。

  反正后山矿洞中胶泥多的是,完全不需要考虑到材料成本。

  当画出了粗略的图示,辅以自己的讲解,沈青渐渐将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展现在了祝年和陈墨面前。

  此举直接跨过了调版印刷,可谓是将文明的进程推进了一大步。

  相比于还在沉思之中的陈墨,祝年当即认识到了沈青的这一“创意”所带来的意义。

  “这样的话,书籍的传播简直会快了不知多少倍!”祝年拿着沈青画的图示,一遍一遍地看着,口中念念有词。

  “如果你们没有意见的话,我们就先暂放一下法典抄录工作,待活字印刷装置制作完成,便可事半功倍。”

  沈青见祝年兴奋的差不多了,开口说道。

  “我没有意见,事不宜迟,我们抓紧去工业园区召集工匠吧!”

  祝年已经干劲十足,全然不管身旁刚刚研究出个门道的陈墨,兴奋地对沈青说。

  也多亏了大青山的工匠们早已经从一件又一件难以置信的发明之中适应了沈青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否则谅是哪里的能工巧匠,都不可能有像大青山工匠一般对这些稀奇古怪的设计都能够有如此强大的执行力。

  短短不到十天的时间,一台优先考虑到法典需求的活字印刷机便从工坊之中加工了出来。

  这台原始的活字印刷机大部分由木头制成,散发着一种朴实而稳重的工业气息,用于排版、印刷的铁板。

  由于大青山的财大气粗,准备了好几块,如此通过多人的排版,使得印刷速度可以显著地加快。

  胶泥烧制成的字块并没有十分齐全,而是优先考虑到了要印刷的第一份作品——《青山法典》的需求。

  由于以陈化为首的工匠们在一系列的生产活动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培养了极强的接受能力。

  此次的演示都已经不需要沈青亲自动手,而是在负责制作机器的一干工匠的通力合作下,从排版、涂墨,到印刷,一整套流程便呈现在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