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五章 回赠_全能大画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气中,同样有些揶揄讽刺的意味。

  “小轩,这个道理不太对吧,为师怎么不知道,何时你长了一双狗眼睛啦。”

  “呃……不一样的。”

  曹轩神色依旧有些倨傲。

  他大概知道说出来,又少不了头上挨扇子敲,这才强行把已经到了嗓子边的“一个是清贵文人,一个是卖唱戏子”的论调憋回了肚子里。

  “有什么不一样,你看戏时心沉不下去,所以你看不明白杨老板的好。”

  先生两根手指点在茶桌上,像是比画出了一个小人走路的样子。

  “杨小楼所扮演的楚霸王,从屏风背后绕出来,绕到台前正中,是两丈三尺三寸的距离。左脚迈出曰跬,右脚迈出曰步。以前传统这出戏的唱法,这两丈三尺三的距离,刚好要常人分成八步来走。”

  “杨老板认为项羽是何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走八步步子太小,太密,走不出来西楚霸王的气势,于是就首创了将台步由八步简为六步。步步气度从容,步步虎虎生威,步法凛然,望之便有英雄气概。”

  先生在茶桌上,用双指演示方步,讲解道:“后来,杨老板演了两年,又研究认为。项王毕竟是兵困垓下,战势渐颓,虽豪气不减,但终究不负往日气吞天下的雄风,所以就又加了半步,变为了今日戏台上的六步半。”

  “短短两丈三尺三的距离,台步的一增一减之间,整个角色就入了魂,谁看了不得说这戏演的好,演的活,演的好似那西楚霸王栩栩如当面?不得大声发自肺腑的喝一句彩?”

  学艺在京城,成名在津门,挣钱在沪上。

  这是梨园的行话。

  京城天子脚下,多王候公卿,多达官贵人,也就多戏班子。

  京戏,京戏,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算起,京城就是天下京剧伶人的根脚和祖地。谭、杨、梅等人,皆是在京城学的艺。

  成名在津门,是因为天津卫的百姓好热闹。

  观众最懂行,多票友,多艺术爱好者。

  清末民初,津门捧红了无数戏剧名伶,相声大师,鼓乐大王。能在那里出名,说明天底下最挑剔的资深观众,也挑不出你的错去。

  戏已经演得炉火纯青,入木三分了。

  挣钱在沪上,则是因为南方自古多豪商巨贾,多传承悠久的书香门第。魔都更是内外交汇的大都市,整个东夏以至整个亚洲最为繁华的明珠所在。想要拿着麻袋整箱整箱的往回挣银元,唯有在魔都才可以。

  这句行话,京城和津门的观众都爱听。

  唯有沪上的百姓听的不顺耳,觉得有点嘲讽他们是只懂钱,不懂戏的土老帽的意思。

  凭什么南方的观众,就不如津门的观众懂行呢?

  人争一口气。

  所以在沪上听戏,大家都听的走心,看的认真。

  年少曹轩看见翻跟头的,就在那里炸炸呼呼的鼓掌。

  看见杨小楼这般精妙的步法,却不懂的得欣赏,正好像一个刻板偏见里,不懂的戏的外行山炮的样子。

  偏偏又坐在他的先生那种资深大票友戏迷的身边,这才被其他人用玩味的古怪目光盯着看。

  听老师拆分的说清楚,曹轩那时才有点明白些个中关键,凝神往戏台上看去。

  但那时胡琴哀婉,已经到了项王坐看虞姬舞剑的环节。

  他无法再去回过头揣摩先生所说的台步的了。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