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七十五章 手有余香_全能大画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顾为经知道老爷子可能误会了,笑笑说道。

  “林涛教授说,画家感受到瓶颈,并想要突破瓶颈,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两条腿走路。要从【务实】和【务虚】两条道一起下手,务实是‘术’,便是磨炼自己用笔技巧,务虚是‘道’,要打开格局,开括整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美学修养,便是读书。”

  “就拿这勾线来说好了。”

  “书上说,勾线最重要的是能做到有‘灵淑之气’,而如何做到有灵淑之气呢,作者便引用了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里的观点——学者当先求之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最初而最要者,不在陈规,在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形得而神亦在个中矣。”

  “哦,这样啊,说的真好。”

  顾童祥想了想,一脸严肃的点了点头。

  没懂。

  好吧,咱确实没文化。

  东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着作,后人读起来都有各自的难点。外国的书籍难点集中在语言上,几百年前最严肃正统的经卷全是用拉丁文写的,连小黄文恨不得都是希腊语版的。这是中世纪上流学者所能接受的最通俗的语言。

  连法语都不行。

  英语文献着作的地位讲道理还不如阿拉伯语文献。

  世人印象里,那个时代的代表性英语写作大家,诸如莎士比亚这些人的高大形象,其实都经历了一个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再发现过程,他们从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德高望重的搞严肃文艺创作的老先生。

  文学系的一句暴论,在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死后的二百年间时光里,他的个人形象其实很近似于文艺复兴时代的郭德纲,而非大文豪。

  而那些古代一手文献着作,今日西方搞美术史研究的学者读起来都超级费力,英文版则通常不太可靠。

  而东方文献的优势是,华夏文脉一脉相承,绵延未绝。

  不用专业的古语言学者。

  经过完整的义务教育,且受文言文训练比较好的普通高中生,别说几百年了,读2000年前汉晋两代的原始文章,都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缺点则是,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

  尤其是美术范畴,非常考校慧根和悟性,已经进入到了玄学领域。

  封建时代。

  有几个平头老百姓能够识字呢?

  谈论书法、绘画这些艺术问题,更是最顶级文人公卿才拥有的特权。

  这些学术着作是大师写的,也是写给后世的大师看的。

  它们不仅仅是美术着作,哲学着作,也很像一种文人间跨越时代的文字问答游戏。

  甚至有意写的很虚,很玄。

  字里行间间充斥着各种玄妙的“秘语”和层层丝纱遮面的朦胧感。

  这是存心设置的门槛。

  看的懂的,你才算是吾辈中人。

  看不懂的?

  俗物一个,和虫豸野兽何异。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