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3章 绍太尉不愧被称为第一猛将_玉谋不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翰司成立之初,所有人都没将其放在眼里,也没将顾玉这个掌事放在眼里。

  可是日子一日日过去,世家们渐渐察觉出不对来。

  君臣和睦一向是粉饰太平,往常圣上颁布的政令,若是触碰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会跟圣上死磕到底。

  皇权与世家的博弈各有输赢,端看谁更胜一筹。

  有时遇见实在不能退让的事情,他们就启用“拖”字诀,不断上书,拉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劝谏圣上。

  户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时间一长,政令受阻,圣上面对成堆的奏折也想要快些解决,就是不退让也得退让。

  可是最近,他们发现圣上处理奏折的效率极高,若是坚持要做一件事,比他们的理由还要冠冕堂皇。

  往常他们反复上书的奏折,只要让圣上不满意,不到半天的时间就会被打回来。

  可最近勤政殿的烛火并未像从前那般彻夜明亮,圣上甚至有闲心多去了后宫几趟。

  打听了一番才知道,竟然是文翰司那七十个寒门日日跟在圣上身边,为圣上出谋划策。

  有些无关紧要的折子,甚至是他们先看一遍,写下策略,再呈交给圣上。

  而圣上若决定要做一件事,或者要阻止一件事,也是他们在背后做参谋。

  引经论典,谁也比不过这些读书人。

  与朝臣对抗的,不再是圣上一个人,还有他背后由七十个寒门组成的智囊团。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顾玉挑人挑得好,七十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面对一件事,一个人不会,总有其他人会。

  等七十个寒门对政事逐渐了解,逐渐上手,妄图把控朝政的各个世家颇为气恼。

  有几件大事做得十分漂亮,圣上对文翰司的信任和依赖与日俱增。

  一些朝臣慌了,上书劝谏圣上,道寒门见识浅薄,怎可将政事随意交由寒门处理。

  圣上大怒,道:“让朕设立文翰司的人是你们,不让朕启用文翰司的人还是你们,什么话都给你们说完了,是想让朕成为朝令夕改的昏君吗?”

  逼得紧了,圣上就又被他们气得昏倒过去,直言:“真算是看明白了,你们是巴不得朕累死在勤政殿。”

  那些大臣连连请罪,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特别是吏部的张尚书,在诸位同僚的白眼下不知被凌迟了多少次。

  可他才是最冤的那个,不过一时失言,让顾玉抓到了漏洞,成立了这么个文翰司。

  明明大家看圣上不同意,一起请命让圣上设立的,现在却把错怪到他一个人身上是什么道理。

  不过现在文翰司虽然膈应,还没到让世家忌惮的地步。

  他们只能静观其变,一边继续往日的风格,一边慢慢等文翰司露出破绽,一击毙命。

  顾玉的钱像是流水一般花出去,文翰司的人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

  拿出了他们寒窗苦读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