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月末感言,看一眼呀_我真是实习医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后还结识了知恩图报的金多多。

  皮肤科门诊,他看到了许多甚至让他觉得“好笑”的事情。

  看的越多,就越是唏嘘,也越是习惯。

  他依然会因为这些人这些事情而感同身受,但是那股子最开始的蛮横的冲劲渐渐的没有那么凌厉了。

  这是每一个医生成长历程里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总觉得,给自己看病的医生们都很冷漠,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他们见的太多了。

  每天都见证无数悲欢离合,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多愁善感,因为一旦他们忙着多愁善感了,就没心情帮你治病了。

  所以,遇到看上去“冷漠”的医生,不要着急抱怨,这恰好说明他们经验丰富。

  毕竟,不管是任何行业,只有“新手”才会因为一丁点事情大呼小叫。

  第三个阶段,“层云渐起遮望远”。

  其实这些阶段都不是那种非常生硬的换地图一样的阶段改变,心态的改变一直都是潜移默化的。

  第三个阶段的伏笔其实从最开始就有体现。

  新生儿科师姐全权接手了医患沟通,不让两个实习生插手。

  肾内科自家病人岌岌可危,却依旧质疑医院的红衣女人。

  感染内科那个跳脱的记者。

  这些东西其实都在张天阳心里留下了印象,只是因为还有很多其它各种各样的病人一起衬托着,显得不是很特别。

  但是恰好,这个时候,张天阳轮到了急诊。

  急诊科是一个很难受的科室。

  所有的病人都很急,而人一急,就容易情绪失控,再加上病人又多,冲突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急诊科甚至可以叫做“垃圾收容所”。

  其它科室的病房都是可以“挑”病人的,“挑”那种有的救的、感官好的。

  毕竟,病房床位有限,这无可厚非。

  可急诊科不能“挑”病人,甚至不能拒绝接诊。

  只要病人到你这里了,你就得救。

  所以才有了那个棘手的老太太。

  你可以说这是制度的问题,也可以说这是上面的科室推卸责任的问题,甚至患者家属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有些涉及的东西太复杂,也真的不是一个小医生可以说了算的。

  大量的病人,强烈的紧张感,还有各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不同的人在面对“绝境”的时候的对比,也就更加的明显。

  张天阳在这个来回拉扯的过程里,心态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他依旧在努力的“救人”,但是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他有了更多的个人看法和喜恶。

  而所有的这一切情绪,在接连经过两次事情之后迎来了爆发。

  一个是折金元宝那一家的病人。

  首先这一家人的态度就让张天阳感觉很舒服,实际上放手一搏的时候,大家众志成城,也确实把老爷子救了回来。

  最后得到的感谢,似乎是意料当中的。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