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章 远大目标_1768戊子革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熟练掌握汉、满、蒙、梵多种语言文字。他初入懋勤殿时,乾隆帝曾令其译抄佛教经典《华严》、《楞严》两部经书,他先画出一座宝塔形状,用小楷写经,凡是栏柱檐瓦窗阶铃索之处都有字,宛转依线,读之成文。这还不算难,难在每有“佛”字,一定要算定写在柱顶或檐际的尊贵之处,不得乱填乱写。为此轴《华严经宝塔》,于敏中排算了二年,写了将近一年,成了书法史上一段佳话。他还集译抄宣讲于一身,纵论政事,极为得体,深受乾隆帝赞赏。

  平步青云

  乾隆九年(1744年),于敏中奉旨主持山西乡试。乾隆十年(1775年),乾隆帝巡幸江南苑,问于敏中何为“治国要务策?”于敏中认为“治国要务莫过于兴学得人,人才得即政事理。”乾隆帝点头称善,因此命其督山东、浙江学政。于敏中为朝廷选拔人才,建修学宫,革除积弊,颇得士林赞誉。后奉旨回京直上书房,教习皇子皇孙,督课教学,严谨善教,深得帝宠,累迁内阁学士。乾隆十五年(1780年),复督山东学政。乾隆十九年(1784年),擢为兵部侍郎。

  于敏中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其父于树范去世,于敏中归籍服丧。守制不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于敏中受特诏赴京署刑部左侍郎。孰料,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嗣父于枋亡故。此次治丧后不久,他的生母也去世了,于敏中只好戴丧办丧。为了早日返回朝廷,于敏中向朝廷隐瞒了丧母一事。御史朱嵇知道此事后,立即疏劾于敏中将“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赴官。”于敏中却申辩说,在六部任职的大臣与戌守边疆的将士没有两样,不应该为家事而影响国家大事。乾隆帝也因其职任不可替代,惜其文才,原谅了他的这次过失,反而斥责朱嵇“污人名节,不无过当”。当年年底,授于敏中户部侍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命于敏中为军机大臣,从此直接参与机务朝事。于敏中年纪比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隆帝小三岁,用事正当乾隆帝盛年,因此他行事检点,大事小事都是谨慎奉旨而行,周密稳妥。乾隆帝作文赋诗,常常是即兴而为,事先并无草稿。每次皇帝吟诵之后,于敏中便默记于心,然后再恭恭敬敬誊抄出来,一字不差。有一天早上,于敏中随乾隆帝游幸御花园,乾隆即兴赋诗七首作文二篇。夜里,乾隆收到于敏中所记之言,欣赏之余不觉拍案惊奇,由此对其更加倚重。

  乾隆三十年(1765年),擢户部尚书。于敏中仅有一子,名于齐贤,乡试未能考中。乾隆考虑到其子已经长大,因此加恩予以依照尚书品级补为荫生,入学国子监。又因于敏中正室夫人已经病故,特封其妾张氏为淑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梁瑶峰进入军机处,乾隆皇帝命其掌管诗文,而令于敏中专门负责国家政务。这样,于敏中便可不再留心皇帝所作诗文了。一日,皇帝召于敏中和梁瑶峰入宫,又吟诵诗文,于敏中赶紧给梁瑶峰使眼色,而梁瑶峰茫然不知其意。等到皇上吟诵完毕,二人出来,于敏中等待梁瑶峰将诗文誊写出来,但好长时间都不见动静,便问梁瑶峰皇上的诗文誊写好没有。梁这时才恍然大悟,不免惊慌失措。于敏中说,我以为你是专管圣上诗文的,所以老夫便不再默记了。现在事已至此,你看该怎么办呢?梁瑶峰非常惭愧,无言作答。于敏中长叹一声道:让我试着替你回忆一下吧。这样,于敏中便默默地独自一人坐在屋里仔细回想,不一会儿便靠记忆全部背写出来,全篇竟然只错了一个字。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