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九十四章 时运不济,生不逢时_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意思是姜维不至于对母亲不孝。

  但这样的推论都是想当然尔,因为“粗知学术”就推出“不出此言”?

  谷/span这句话很能解释姜维留在蜀汉的原因,“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在蜀受到比较高的待遇,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不会回去了。

  后来陈寿给姜维作传,他的早期生涯和归蜀汉都带有很多疑点,正说明姜维对此事讳默难言。

  姜维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对蜀汉方面表达个人志向。

  陈寿在最后评价姜维时说他粗有文武,与诸葛亮对这位接班人的高度评价截然不同。

  如果真要评价的话,恐怕要在陈寿与丞相之间打个对折,姜维没有那么不堪但也并非高才。

  文才方面姜维父亲早死也无高师,据说好郑学,但也可以理解成姜维是什么版本古籍都看的学生。

  凡说到这条都被当成姜维读儒家经典所以心存汉室的佐证,但是汉末曹魏的儒生们根本不会以郑学为自身政治走向的判断,今古文的合并早已是儒士们的利益之争完全正视残酷现实的结果罢了。

  退次说郑学水平,魏方面提到的以前有崔琰、郗虑,后来有王基,这几人的水平有目共睹,王基更是与太学祭酒王肃有过大辩论,姜维的水平估计围观都够呛,云别传里说后来赵云追谥顺平侯是姜维等大臣的意思,但里面引用的谥法以咬文嚼字的经文学派来讲是有很大问题的。

  武略方面姜维虽然年轻时参军事,但诸葛丞相也看出来他并无多少经验,归降后就希望在军事领域多多培养为日后做准备。

  直到诸葛亮去世姜维始终只是监军、护军而已,数次北伐从未出带过兵。

  蒋琬主政后,姜维依然以司马身份跟随,开始“数率偏军西入”,但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关于时间地点战果的记录。

  这个时候姜维都已经四十岁了,大几岁的邓艾刚刚在会计任上被司马懿挖掘出来去淮南屯田去了,不到二十岁的钟会正要做尚书侍郎。

  二四四年曹爽发飙攻打汉中,被汉中守将王平阻挡在骆谷口外的险峻山势中,费祎从成都驰援共同击退曹爽,是为兴势之役。

  有人还把这场算姜维功劳太抬举他了,他顶多作为涪县援军参与了一把,他要真因此战得胜获得经验也不会有后来的“敛兵聚谷”遭人诟病了。

  蒋琬病逝后,姜维从凉州刺史,镇西将军晋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开始接触朝廷政事,刺史估计还兼着。

  就在这一年蜀地汶山郡平康夷人聚众抗蜀,有记载的姜维第一次带兵远行迅速消除了这个益州内不协调的声音。

  蜀地刚完事,雍凉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的羌族数个部落相结叛魏并且联系蜀汉要求归顺,于是

  请收藏:https://m.wsj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